境外参展遇到知识产权纠纷怎么办?七大策略助你应对
随着“走出去”中国企业的日益增多,企业所面临的国际竞争环境更加复杂多变,遭遇的海外纠纷越来越引发关注。
境外展会知识产权纠纷具有侵权行为的高度集中性、侵权认定的紧迫性、侵权解决的复杂性等特点,企业在境外参展时可能会遭遇警告、临时禁令、执法、他人侵犯自身知识产权等多种情况。
针对具体不同情况,应该如何有效应对呢?本文基于不同纠纷情况进行了以下整理,以期企业能在境外会展面临类似突发状况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一、遭遇警告应如何应对?
企业在境外参展时遇到的警告,通常以警告函的形式发出,警告函通常会描述具体侵权行为,要求侵权方认同并签订停止侵权声明和惩罚条款,也会要求被侵权方承担律师费用。
应对策略:
1.警告函审查
在接到警告函后,我国参展方应首先核实签发人是否具有签发的主体资格,即判断签发人是否为知识产权权利人、利害关系人或代理人;
并结合具体情况判断警告函的内容是否属实,包括是否对侵权行为进行了具体和真实的描述以及是否附上明确的法律依据,以及关注警告函中的诉求是否合理合法。
2.警告函回应
如果认为警告函主体适格、内容真实、请求合理,应尽快与发函方进行沟通和协调,尽量通过和解或调解的方式结案,避免遭受强制措施,影响参展或陷入冗长的诉讼。
以德国为例,如果对于“警告函”不做出回应,当事人就会向德国当地法院申请临时禁令(einstweilige Verfügung)。对于收到警告函的企业而言,收到警告函和被法院下达临时禁令的时间差很短,一般快则2-3个小时,慢则2-3天就会收到临时禁令,法院在发临时禁令之前是不会通知侵权人的,一般也不会有听证会、口审等审理程序。
如果认为警告函主体不适格、内容与事实不符,或者自己并没有侵害他人权益、请求无法律依据等,可以提出书面反警告,并向法院或海关申请保护。有的国家规定,如果因不合理警告函导致企业遭受损失的,企业可在提出异议或反警告的前提下,要求对方对己方的损害进行赔偿。
二、遭遇临时禁令应如何应对?
临时禁令是一种为避免申请人因拖延决定而无法弥补损失,法院根据权利人申请而签发的禁止涉嫌侵权产品参展的强制令,以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保护。
临时禁令的内容一般包括:
一是要求停止侵权,比如停止展出侵权展品,撤下相关宣传资料、海报和广告等,停止侵权产品的销售并召回已经投放市场的产品;
二是要求披露信息,比如通知产品来源,推销渠道,生产、订购、销售数量,为以后索要损害赔偿做准备。有时,申请人还会申请查封和扣押侵权产品,被申请人会被要求将侵权产品交给强制执行人,但是,临时令不能用于决定损害赔偿的数额,也不能包含全面提供信息的要求。
申请人后续若启动正式的诉讼程序(口头审理或知识产权诉讼),临时禁令程序则被正式的诉讼程序吸收;如不上诉可成永久判决。临时禁令取得容易,执行简单,被申请人的防御措施又十分有限,被申请人往往因此措手不及,参展计划被打乱,造成的严重后果几乎与诉讼判决不相上下。
积极应对临时禁令,有以下几种措施供参考:
1.仅提起针对临时禁令费用部分的异议
如果禁令相对人对临时禁令的主要内容没有异议,即承认企业这一方确实侵权,但不认可临时禁令中要求的费用,那么可以单独提起一个针对临时禁令费用部分的异议。如德国单独提起针对临时禁令费用部分异议的前提条件(有胜诉前景的条件),禁令申请人之前没有向禁令相对人发送警告函,令相对人在收到临时禁令后,即刻承认禁令申请人的请求权。
2.提起针对临时禁令签发条件的异议
如果禁令相对人认为法院签发的禁令不满足临时禁令签发条件,可以在收到临时禁令后的任何时间(理论上没有时间限制,但在具体案件中,需考虑是否涉及诉讼请求权丧失时效的情形),提起针对临时禁令的异议。
以德国为例,就临时禁令签发条件提起异议的理由有:
(1)禁令申请人不具有所依据的知识产权或者其所依据的知识产权理应被无效或撤销。如禁令申请人不是相应知识产权所有人或者没有获得相应的授权、申请人的商标连续五年未使用而应被撤销(宣告失效)、具有绝对注册障碍而应被宣告无效、申请人的外观设计、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不具有法律所要求的新颖性、创造性等而应被撤销或宣告无效。
(2)禁令相对人的行为或产品并不侵犯令申请人的知识产权或者不违反《德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关规定。
(3)签发的禁令不具备“紧迫性”。一般情况下,禁令申请人需在知道侵权之日起一个月内向法院提起临时禁令申请。如果申请人在知道侵权信息后没有及时主张其权利,则其自身的行为本身就表明,临时禁令不具备法律所要求的“紧迫性”。只要禁令相对人能够证明,签发的禁令具有上述任意一个异议理由的情形,法院就会撤销该临时禁令。临时禁令被撤销后,禁令相对人可以要求禁令申请人赔偿其因该临时禁令而遭受到的损失。
3.要求禁令申请人在法院限定的期限内提起正式诉讼
如果禁令相对人确信自己的产品或行为并没有侵犯到禁令申请人的权利以德国法为例,依据《德国民事诉讼法》第936条和第926条的规定,请求法院要求禁令申请人在限定期限内提起针对禁令相对人的正式侵权诉讼。
如果禁令申请人没有在法院限定的期限内提起正式的侵权诉讼,禁令相对人可以请求法院撤销临时禁令并判定由禁令申请人承担相应的费用。如果禁令申请人在法院限定的期限内提起了正式的侵权诉讼,则禁令相对人依然可在正式的侵权诉讼中,对禁令申请人知识产权的有效性进行攻击,或者论证自己的产品或行为不侵犯禁令申请人的知识产权或者不违反《德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关规定。
三、遭遇执法应如何应对?
1.积极配合和协调处理
如遇相关执法人员根据临时禁令前来扣押或没收展品,企业相关人员应保持沉着冷静,首先要积极配合执法人员的工作以及当地执法机关的协调处理,并确保与其有效沟通,不发生争执。临时禁令从申请到执行所需时间非常短,一般只需要4-6小时,这意味着在展会刚开始几小时内涉嫌侵权的产品就得下架,且临时禁令具有强制执行力,如果禁令相对人拒绝执行临时令,申请人可以请求警方协助,禁令相对人甚至有被拘留的可能。如果继续展示可能被判处罚款,在欧洲部分地区金额最高可达50万欧元。
因此企业应配合执法人员的工作,获取、保存执法文件以及扣押或没收清单,并在律师等专业人员的帮助下寻求问题解决途径,避免因抵抗或妨碍执法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2.寻求救济
企业遭遇执法后,可以依据执法地法律向相关部门提出执法异议、申诉、诉讼等,提交证明企业没有侵权的相关证据。具体可以跟当地司法机关、执法部门、法律服务机构、律师等进行积极沟通,力求减小损失,维护已方权利。
四、遭遇海关扣押应如何应对?
以法国的海关扣留销毁程序为例,当法国海关官员发现涉嫌假冒产品入境时,会在10个工作日(包括星期六)内,易变质产品只有3个工作日期限,对该产品进行扣留,并立即通知申请人以及被扣留产品的收货人。申请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法院申请假冒扣押程序,以便获得假冒侵权的证据。如果申请人认为侵权行为非常明显,也可以要求海关直接销毁被扣留的产品。如果在接到扣留销毁通知后,被扣留产品的收货人在10天的扣留期没有做出抗辩,则被视为默认接受销毁决定。
中国企业在境外参展若遭遇海关扣押,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立即向海关做出书面抗辩
在接到海关扣留销毁通知后,应立即请当地律师对海关的决定做出书面抗辩,明确反对该扣留和销毁行为。以法国为例,根据法国法律,书面抗辩无需向海关提出具体的抗辩理由,此时应由申请扣押销毁的人在10天的扣留期内向海关提供相关的假冒侵权证据。如果申请方不能及时提供证明,产品的收货人可以要求海关返还扣留的产品。
2.请专业律师办理返还申请
海关是否最终返还扣留的产品,取决于请求返还扣留产品的理由是否充足。为了可以收回被扣留的产品,返还申请必须适用法律得当,并且证据充足,因此,有必要聘请有经验的专业律师介入处理相关事宜。
五、他人侵犯知识产权如何应对?
企业在境外参展不仅要对他人的指控进行被动防御,还需要针对他人的侵权行为主动出击,维护自身知识产权。我们并不建议直接投诉或随意提起诉讼,从而使侵权方产生防范意识,甚至做出毁灭证据等行为,导致取证难、维权难,建议可以先委托当地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专业律师,从分析评议、固定证据、准备材料、寻求救济等方面进行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
1.开展分析评议
企业被侵权时,可委托当地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专业律师对构成侵权的可能性进行分析评议,并根据评议的结果制定最优的风险解决办法。主要的评估内容和步骤如下:
确认权利:
首先应进行知识产权权利分析评估,检索相关知识产权在国外的布局,尤其是相似的技术或产品。从权属的完整性、法律的保护程度、权利保护剩余年限等方面进行评估,确认自身知识产权状态稳定、完整性强、法律保护程度高。
认定侵权:
确保自身是适格的权利主体之后,再进行侵权判定分析,以涉嫌专利侵权为例,企业要配合律师就权利客体与所涉展品的技术特征或其他要素的关系确定侵权的可能性。若认定对方确实侵犯了自身的知识产权,还需要评估对方侵权行为的严重程度、给己方带来的损失等。
选择策略:
根据对权利确认和侵权判断的结果选择处理方法和维权策略:如果经过权利评估和侵权评估后,认为胜诉把握很大,且相比于诉讼成本,胜诉后可以获得更多利益、减少更多损失,那么应当积极准备应诉;如果对诉讼结果不确定,或者侵权行为没有造成较大损失,可以采取和解谈判以及申请禁令的方式获得救济,策略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
2.固定证据
为确保进一步的维权顺利,企业一旦发现有被侵权的可能,就应立即委派当地律师帮助调查取证并固定证据。可以对涉嫌侵权的展品拍照、索取产品宣传册或者购买等方式固定证据,也可以通过公证的方式保全证据,甚至于向法院申请诉前证据保全等。证据如果需要在国内使用的,则要按相关规定进行公证和认证。
参展企业维权时涉及的材料主要包括:
书面投诉材料:
内容包括投诉的具体对象、对侵权行为和可能的损害后果的描述、请求起诉)书、诉求等。
权属证据:
企业需要准备证明自身享有知识产权的直接和间接证据,包括参展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注明授权权限的授权委托书等。
侵权证据:
投诉对象实施侵权的证据,如侵权实物或样品、销售记录、销售发票、侵权产品宣传资料、网络信息、证人证言等,根据展会举办地法律,委托专业律师及时取证。在取证的过程中,对于他人涉嫌侵权的展品可以通过拍照、索要宣传册乃至购买产品以获取发票等方式获得证据,在必要时可以借助公证方式来对证据进行固定和保全。对于一些难以取得的证据要及时进行证据保全做好诉讼风险预防。
由于不同国家地区证据标准不同,建议委托当地律师检索当地的证据要求后进行证据固定,减少后期证据被认定为无效或者证明力较低无法被采信等情形的发生。
3.寻找渠道和采取措施
企业要提前熟悉展会举办地的法律规定,及时运用警告信或临时禁令等方式要求对方停止侵权,维护自身权益。
发警告函或律师函:
企业确定对方确实存在侵权行为,首先应通过律师向侵权企业发送明确的警告函或律师函,内容包括指出对方存在的具体侵权行为、要求其停止侵权的法律依据等。
沟通协商:
企业也可口头或以书面形式就对方侵权问题进行沟通,协商解决办法,达成协议的,应订立书面协议。必要情况下,可以邀请相关机构对和谈过程和结果予以见证或进行公证。
申请禁令或临时保护:
对已实施或者即将实施的侵权行为,企业可委派当地律师依据展会举办地法律向法院申请颁发临时禁令等规制措施。
执法申请:
必要情况下,企业还可以向有关司法机关或行政部门提出诸如扣押查封侵权人相关产品的执法申请。
提起诉讼:
若通过以上途径仍未获得满意的处理效果,企业还可以依据展会举办地法律,依据前期已收集好的侵权证据和知识产权权属证据,向有管辖权法院提起诉讼。但应当注意的是,涉外法律案件耗时较长,应当尽量避免诉讼,尽可能通过上述前 4种措施解决纠纷。
六、线上参展被他人侵权如何应对?
1.积极发起线上投诉
利用展会平台机制:
企业在参加线上展会时,一旦发现其他参展企业存在涉嫌侵犯自身知识产权的行为,可立即通过主办方设置的在线投诉端口提交投诉申请,企业可针对性搜索并熟悉相关展会平台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和投诉流程,确保投诉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明确要求下架处理:
在投诉申请中,企业应明确提出要求展会主办方对涉嫌侵权的展品进行下架处理,以防止侵权行为的进一步扩散和损害结果的扩大。同时,企业也应关注展会主办方对投诉的处理效率和结果,必要时可催促主办方加快处理进程。
2.准备线上投诉的材料,确保证据充分
填写投诉申请表:
企业应按要求在线填写投诉申请表,确保投诉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填写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描述涉嫌侵权的具体内容、侵权行为的性质和范围,以及侵权行为对企业造成的影响等。
提交权属证明和权利主体证明:
企业应提交与投诉内容相关的权属证明和权利主体证明,如专利证书、商标注册证、著作权登记证书等。这些证明文件是证明企业拥有合法知识产权的重要依据,也是判断侵权行为是否成立的关键证据。
提供侵权证据线索:
企业还应提交涉嫌侵权的展示内容链接及其截图,并标注涉嫌侵权内容在视频或图片中出现的具体位置和时间点。在提供截图时,应确保截图内容的清晰度和完整性,以便展会主办方和后续处理机构能够准确识别涉嫌侵权的内容。如果可以,企业最好对截图内容与权利主张的要点特征进行逐一比对,并具体说明涉嫌侵权内容与企业知识产权之间的相似度和差异点,这一步骤要求企业具备较高的知识产权专业知识和分析能力,以确保投诉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七、线上参展被投诉如何应对?
企业被投诉后,展会主办方一般不会直接下架产品,而是要求企业在规定期限内提出答辩意见并进行举证,此时如果企业认为自身不构成侵权,应当根据法务部门或者律师的建议,积极搜集和提交不侵权的证据。
如果在规定期限内不进行答辩,展会主办方可能会根据投诉提交的初步证据直接判定侵权并下架相关展品。
1.及时答辩,积极应对
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企业一旦收到展会主办方的投诉通知,应立即启动内部应急响应流程,确保法务、市场、产品等部门迅速协同工作,评估投诉内容的真实性及可能的影响。详尽准备答辩材料:在法务团队或专业律师的指导下,全面搜集和整理证据,包括但不限于产品设计文档、研发记录、专利申请文件、商标注册证书、授权许可协议等,以证明自身不存在侵权行为。
明确答辩时间线:
严格遵守展会主办方设定的答辩期限,避免因拖延而遭受不利后果。同时,保持与主办方的沟通畅通,及时了解答辩进度和要求。
2.充分利用调解机制,高效解决纠纷
积极参与调解:
线上展会的知识产权纠纷调解中心通常具备快速、便捷的特点,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一平台,通过友好协商寻求解决方案。调解过程中,保持开放和诚实的态度,积极回应对方关切。
明确调解目标与底线:
在参与调解前,企业应明确自身的调解目标和可接受的最低条件,以便在谈判中灵活应对,避免陷入被动。记录调解过程:详细记录调解过程中的每一次会议、邮件往来和达成的共识,以备不时之需,特别是在调解失败转向其他法律途径时,这些记录将成为重要的证据。
公众沟通与危机管理:
在采取法律手段的同时,企业还需关注公众舆论,通过官方渠道发布声明,澄清事实,展现企业尊重知识产权、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必要时,可邀请第三方权威机构进行鉴定,以增强公信力。
持续监测与预防:
经历一次投诉后,企业应加强对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监测机制,定期审查产品设计和市场策略,避免未来再次陷入类似纠纷。
注*内容来源“思典IP”公众号,仅供学习交流使用,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