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年中国制造业十大趋势揭晓:海外拓展成主旋律,第三点应重点关注!

2025.01.06

以下文章来源于制造前沿 ,作者田真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和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中国制造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2024年,被视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中国制造业在经历了转型升级的阵痛之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从数字化转型到绿色制造,从供应链优化到未来产业的布局,中国制造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重塑全球竞争力。

 

本文将带您一探2024年中国制造业的十大热点,这些热点不仅反映了行业的发展趋势,也预示着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

 

 

一、未来产业大爆发,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中国正迈向一个全新的时代。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进一步强调了“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从深海和深地的无人区油气田,到实现双碳目标的新能源领域;从细如发丝却能拉动飞机的碳纤维,到体型庞大、智能高效的国产超大型盾构机;从蓝色的“海上粮仓”到遥远的太空星际,中国的新动能正在不断集聚,新业态层出不穷,新产业蓬勃发展。科技创新正成为中国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的强大支撑和引领力量。

未来产业的迅猛发展正塑造着经济增长的新动力。2024年,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引领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潮流。各地政府正积极筹划,推动这些未来产业的蓬勃发展,以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今年1月,中国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系统规划了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战略方向。该计划将重点聚焦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元宇宙、下一代互联网、6G通信、量子科技、原子级制造以及深海和空天开发等关键领域,通过实施科研攻关项目,突破核心技术,打造标志性产品,实现重大成果,并建立企业孵化器。多个部门围绕新领域新赛道的技术、场景等方面出台政策措施。工信部系统布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加大未来产业技术攻关。科技部围绕基因研究、新材料研发等,持续推动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国务院国资委遴选确定了首批启航企业,重点布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

 

 

二、新一轮设备更新启动,5万亿市场向“新”出发

 

2024年3月,中国拉开了新一轮设备更新的大幕,市场规模空前,达到5万亿元人民币。设备更新政策发布后,多个部门密集出台政策,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细则逐步完善,从财政部到央行提供资金支持,全方位加速设备更新政策落地。如《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等,旨在推动工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有效投资,提升先进产能比重。

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机械、汽车、轻工、纺织、电子等重点行业均被纳入设备更新改造的范畴,对投资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拉动作用。

国内多项关键经济指标显示,设备更新的效果显著,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的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均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数据显示,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7.8%和7.6%,增速明显超过整体规模以上工业。

总体来看,2024年的大规模设备更新已经成为推动中国工业领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展望2025年,“两新”政策效应的逐步释放将进一步激发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需求,预计工业投资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三、出海热潮,中国企业扬帆远行

 

2024年,“出海”已成为一个热门词汇,这与中国企业在全球舞台上的迅速崛起密切相关。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兴起,中国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球市场掀起波澜。在新的全球化周期中,中国企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出口贸易,而是积极寻求与海外市场的深度融合,通过投资、并购等多种方式展开全球化布局。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步伐显著加快,据初步估计,中国企业全球化指数同比增长6.7%,海外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2024年,中国企业的出海行动呈现出全面加速和多元化布局的趋势。在全球经济疲软的大背景下,新兴市场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新焦点,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地区因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地缘优势而备受青睐。

绿色新能源、生物医药和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在全球市场上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跨境电商和数字服务等新业态的出海活动也开始兴起,尤其是在AI和短视频类应用在海外的下载量显著增长。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稳步发展,超过80%的受访企业表示有意扩大或维持对外投资,显示出对外投资的积极态度。企业出海的方向开始呈现多元化特征,重视区域化运营和本地化管理,以降低地缘政治和经济波动的风险。

总体而言,中国企业正通过在全球市场的多点布局寻找新的增长点,展现出灵活多样的出海策略和强劲的发展势头。

 

 

四、大模型应用场景落地,AI赋能千行百业

 

2024年是AI百花齐放的一年,语言模型不断创新,生成式人工智能基座进一步发展。Sora引发大模型多模态竞赛,ChatGPT-4o为代表的多模态大模型崛起,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AI领域的科学家,马斯克斥资百亿美元打造全球最大AI训练集群......AI正吸引全社会的关注,引发革命性的变革。

今年以来,我国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各类大模型百花齐放。据不完全统计,国产大模型的数量已超过200个,覆盖多个行业领域,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从大语言模型到多模态处理,从智能体到具身智能,从工程化应用到生活化普及,人工智能(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重塑生产生活方式,并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及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

2024 年以来,全球人工智能产业保持高速增长。据IDC预测,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可达到6233亿美元,同比增长21.5%。

随着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产业渗透率持续提升。人工智能在智能机器人、智能创作、智慧教育和智慧医疗等领域的快速应用落地,加速了产业优化升级,也为社会各领域带来了广泛的创新机遇。

 

 

五、商用元年,人形机器人迎来“井喷前夜”

 

2024年被誉为人形机器人的商用元年,科技巨头们纷纷投身于人形机器人技术的研发。特斯拉的"擎天柱"人形机器人、新兴创业公司以及传统工业巨头的跨界参与,共同掀起了一股创新的巨浪。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和地方政府的扶持措施,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市场规模方面,预计2024年中国的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7.6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9年将迅速增长至75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市场的32.7%。这一增长不仅得益于技术创新,投资热潮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投融资案例达到46起,总投资金额高达116.8亿元人民币,远超去年同期。这些数据表明,人形机器人行业正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的结合为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在技术层面,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技术的进步显著提升了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和任务。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展,从工业制造、医疗康复到服务娱乐等多个场景都出现了人形机器人的身影。智元机器人、傅利叶智能等企业已经开始小批量商业化交付,标志着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关键一步。

今年以来,随着政策的加持,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相继设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探索人形机器人的标准化和产业化。许多机构预测,2025年可能是“人形机器人”商用化量产的元年。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也曾预测,到2040年,人形机器人的数量可能会超过人类。

 

 

六、低空经济加速起飞,各地竞逐“天空之城”

 

在景区中,无人机“外卖员”递送咖啡;在一些地区,“空中巴士”已实现常态化运行;无人机跨海岛配送医疗物资……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积极培育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的增长点”。多个部门迅速响应,其中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通用航空装备将全面融入人民的生产生活,成为推动低空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市场规模有望达到万亿级别。12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成立了低空经济发展司,并召开了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和低空智能网联系统建设的专题座谈会。

赛迪顾问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中国低空经济相关企业已超过5万家,其中包括118家上市公司、21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3991家高新技术企业。赛迪顾问预测,中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在2024年将达到6702.5亿元人民币,预计2025年将增至8591.7亿元人民币,乐观预计2026年有望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

低空经济产业主要由低空制造、低空飞行、低空保障和综合服务产业构成,其中低空制造产业占整个低空经济产业的88%。无人机和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作为低空经济的核心产业环节,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无人机产业规模达到1174.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2%,eVTOL行业预计到2026年规模将增至95.0亿元人民币。

今年以来,全国近30个省份已将发展“低空经济”纳入政府工作报告或出台相关政策。全国已有45座城市启动了低空经济的政策规划。北京、上海、杭州、合肥等15个城市与企业合作共建“低空经济”生态圈,计划到2025年打造包括低空飞行路线、低空应用示范区在内的上百个示范项目。此外,一些地方政府还设立了专门的产业基金,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多个城市明确提出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低空之城”,竞逐“低空经济第一城”。

 

 

七、国家力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支持再“加码”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截至目前,我国已经累计培育了1.46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及超过14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这些“小巨人”企业中,超过80%分布在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上,而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相关领域的企业数量接近5000家。

今年6月,财政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了通知,明确了在2024至2026年期间,将聚焦重点产业链、工业“六基”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领域,通过财政综合奖补方式,分三批次重点支持“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首批支持超过1000家“小巨人”企业,旨在打造新动能、攻坚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三新”),并强化产业链配套能力(“一强”)。

今年7月,中国中小企业服务网正式上线,覆盖了31个省级平台和169个地(市)平台,首次构建起全国性的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网络。在线下,我国已建立了超过1780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机构。国家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相关部门将研究制定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机制指导意见,出台优质企业培育指导意见,持续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支持力度,推动专精特新群体实现“扩面、提质、强链”。

 

 

八、历史性突破,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跨越1000万辆大关

 

11月14日,中国汽车制造业迎来了一个历史性时刻。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大关,仅用了11个月时间便达成了这一壮举。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已连续9年领跑全球。据统计,今年1至1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分别达到了1134.5万辆和1126.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了34.6%和35.6%;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已占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以上。

数据显示,2013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首次被纳入统计体系的一年,当时的年产量仅为1.8万辆。到了2018年,年产量跃升至百万量级,再到2022年,年产量超过了五百万辆。如今,我们首次跨过了1000万辆的里程碑,距离年底还有一个半月的时间,产量已比去年全年的958.7万辆增长了4.3%。专家预测,到年底,这一数字有望超过1200万辆。

 

 

九、ESG信息披露,成上市公司“必答题”

 

2024年中国ESG市场在政策层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是在ESG信息披露领域。国内三大交易所相继发布了针对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财政部也发布了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这一系列动作预示着中国即将迈入ESG强制性披露的新纪元。根据新规,包括上证180指数、科创50指数、深证100指数、创业板指数等关键市场指数样本公司以及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都必须在2026年最迟首次披露2025年度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或《上市公司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报告》。

业内人士指出,2025年将是ESG信息披露政策密集出台后的首个执行年,也是首批450余家A股上市公司在2026年实施ESG信息强制披露的前一年。预计在2025年,披露ESG相关报告的上市公司数量将有所增加,上市公司在ESG信息披露方面的探索实践将进一步深化。多位负责上市公司ESG工作的专业人士表示,企业2024年度的ESG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编制工作已经陆续启动。

随着2024年ESG信息披露准则体系的不断完善,为企业开展新一轮ESG报告编制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指导和参考。与以往相比,企业更加重视ESG报告中实质性议题的识别与披露,以及提升ESG信息披露的质量。

 

 

十、唤醒“沉睡”资源,释放数据价值

 

近期,随着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促进企业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以及促进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三份重要文件的相继发布,我们迎来了数据产业发展的新篇章。提出到2029年,数据产业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5%。国际研究机构的预测显示,数据流动量每增加10%,将带动GDP增长0.2%,数据流动对各行业利润增长的平均促进率约为10%。这表明数据流动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数据产业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其重要性在2024年10月得到了中央文件的明确肯定,其中首次提出要“推动数据产业健康发展”。这一指导意见为数据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此外,国家数据局还将培育一批高水平数据空间运营商,支持数据治理、数据经纪、数据托管等服务商发展,形成面向场景的应用解决方案,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支持数据空间运营者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可信数据空间建设和应用门槛,提供普惠便利的数据服务。